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如何从中找出一条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之路,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此,本团队研究生在薛冰研究员、任婉侠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于 2024 年 4 月 26 日至 29 日深入彰武乡镇街道与田间地头开展调研。
乡村调研:知民情民意
团队成员在彰武县阿尔乡村、北甸子村、章古台村、两家子村、侯贝营子村和大沙力土村共6个村落,就村民种植、养殖、能源使用等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及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村民意识展开了调研。总体而言,村民生活在向上向好发展,个人或村集体通过机械化种植、产业化养殖等实现致富增收。当谈及对生态环境的感受时,村民对团队成员热切说道:“明显能感觉到周边变绿了,风沙也比之前小了很多了,以前风一吹,嘴里都是沙子。”
图1:团队成员在乡村调研
工程走访:谋治沙良策
“省界林”位于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由于其深入沙漠腹地,北甸子村曾被称为“沙窝子”。但当团队成员到达省界林时,抬眼可见樟子松傲然挺立,密布于黄沙之上。这个由北甸子人亲手打造的“绿色城墙”,将眼前的科尔沁沙地牢牢封锁,也将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
图2:团队成员在省界林
团队成员也实地走访了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柳河曾有“小黄河”之称。走在柳河沿岸,团队成员们感受到脚底不是淤泥,而是沙子,河道浅滩有大量沙石裸露,这也是彰武重要的风沙策源地之一。团队成员了解到,柳河治理项目旨在通过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彰武县城区段河道防洪能力和河势控制能力,并在沿线布置生态带控制工程,改善柳河沿岸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实施农田防护网、玉米单产提升等22个项目,打造柳河沿岸生态经济转化廊道,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图3 :柳河项目施工现场
为了治沙,彰武探索出“以光锁沙”为主、多种措施有机融合的沙化耕地治理模式。“以光锁沙”就是用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有效减少风速,并通过光伏组件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修复和植物生长,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局面。
调研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前往了高山台省级森林公园。站于高山台上,彰武县城区映于眼底,树木挺拔茁壮生长,柳河静谧蜿蜒而过。昔日黄沙遍地,今日绿意盎然。
图4:团队成员在高山台林场
实践感悟
翟家宁:在进行了对彰武县的乡村调研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彰武县在生态扶贫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通过此次调研,我也深刻认识到生态扶贫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生态扶贫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徐月萍: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被彰武人民“治沙精神”深深打动,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防风治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当代青年,更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牢固树立使命担当意识,弘扬“林土精神”,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筑牢北方生态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耀天:在此次乡村调研实践过程中,当地村民的淳朴热情与治沙群众的奉献坚守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作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我们更应深入群众内部,扎实开展实地考察走访,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结合本地真实情况,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为向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杨玲:彰武从沙海变绿洲,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生态治理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仅要让生态好起来,也要让农民富起来。因此,科学工作者要将科研成果落到实处,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
结语
项目团队通过本次调研,学习了彰武县“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感悟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要脚踏实地工作,知民情,解民生,治学问,做贡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